close
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师的生命发展犹如一场不断探索、成长的奇妙旅程。春光明媚的四月,我们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2025 年度常德市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主持人培训” 。这次培训,对每一位渴望在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的教师而言,都像是一场意义非凡的 “生命补给站” 之行。
处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新手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课堂管理上常常感到迷茫;经验型教师则期望突破教学瓶颈,寻求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而此次培训,就像一把精准的 “钥匙”,恰好能打开教师们突破困境、实现生命进阶的大门。它汇聚了各方教育智慧,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为我们们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遇,助力教师在教育之路上行稳致远。
培训选址在充满活力的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刚迈进校门,那扑面而来的蓬勃朝气,仿佛是一股充满生机的春风,轻柔地拂过每一个人的心田。活力四溢的学子们为课间操比赛精心排练,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希望。校园里,路灯被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小动物的模样,俏皮地隐匿在草丛中,与学生们玩着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前往会场的路上,一面会 “唱歌” 的墙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原来是墙下安装的音响在传递着美妙的音符。道路两旁,左边树上挂着革命先烈的介绍牌,他们的精神如同树木般,在校园里深深扎根、生生不息;右边展示着学校的相关信息,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这所学校独特的教育魅力。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对于生命发展的滋养与塑造是无处不在的。学生们在这片充满爱与智慧的校园里茁壮成长,教师们也在这样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不断汲取养分,实现着自我们生命的持续发展。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让我们更加坚信,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美好的事业,它关乎着每一个生命的绽放与升华。
培训首日下午,我们沉浸在五所学校精彩纷呈的课题汇报中。其中,安乡县的《三聚三立,系统推进区域一体化学科教学改革》分享,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该课题组构建的研究框架,犹如一张严密而有序的 “教育发展网”,从 “谁来研究” 到 “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再到 “研究到什么程度”,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教龄层次的教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依据教师成长阶段理论,新手教师如同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来扎根。在这个课题中,他们通过模仿实验,在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掌握教学技巧,积累教学经验,开启专业成长的大门。骨干教师则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示范教学中,将自己的教学智慧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轻教师,同时,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反思,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素养,突破职业发展的 “高原期”。资深教师凭借丰富的经验,成为整个研究团队的 “定海神针”,他们分享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年轻教师指明方向,也促使自己对教育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实现教育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就像是一场教育领域的 “接力赛”,每位教师都在这场比赛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断推动着教学改革的前进。而建立的 “黄金圈” 模型,更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清晰的 “导航图”。以归因圈为核心,融入 “研” 和 “训” 两个关键元素,精准定位培训目标;措施圈围绕 “如何培训” 展开,详细规划了具体的实施路径;成果圈从多个维度、方式和标准展示培训成果。这一模型让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实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教师生命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教师们纷纷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教育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改变了他们的教学态度,更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追求,感受到教育科研赋予教育事业的强大生命力。
培训第二天上午,石门县湘佳永兴学校带来的《以琴育人 成就美好 —— 依托手风琴教学培养乡村孩子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宛如一首乡村教育的动人乐章,深深打动了我们。面对乡村学校 “无师资、无课程、无设备” 的重重困境,该校首创的 “高校专家 + 公益导师 + 本土教师” 协同机制,犹如一道希望之光,照亮了乡村教师发展的道路。
就拿年轻教师李老师来说,在参与课题前,他面对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参与课题后,在浙江大学音乐学院退休教授张曙亮的悉心指导和中山大学阮明园副教授等全国手风琴名家的远程帮助下,他开始接触到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和专业技巧。通过与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共建实践基地,他有机会参与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他学会了创新教学方法,将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融入有趣的手风琴演奏实践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在音乐学习中不断进步,李老师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他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教育生命正在课题研究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多家企业捐赠乐器设备,成功打破了资源瓶颈。学校设计的 “过程性 + 展演性 + 竞赛性” 三维评价体系,更是为学生和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们的舞台。从现场高校长播放的视频中,我们看到孩子们拉琴时眼中闪烁着光芒,那光芒里,有对音乐的热爱,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这背后,是教师们在教育科研过程中的辛勤付出。教师们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对学生生命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这种职业成就感极大地丰富了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内涵。教师们纷纷感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找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自己的教育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对未来的教育之路也充满了信心。
在此次培训中,常德市教科院的教研员廖学春和曾凡梅博士带来的《如何进行开题论证》和《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育、提炼与优化》讲座,无疑是两场知识的 “盛宴”。这两场讲座为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教育科研与教师生命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教育心理学和教师发展研究的专业视角来看,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自我们发展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它促使教师从日常教学的 “执行者” 转变为教育教学的 “研究者”,帮助教师深入挖掘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生态系统得到不断优化,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适应教育行业的变革。教育科研就像是教师成长的 “催化剂”,加速教师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进程;又像是一盏 “指明灯”,在教育的茫茫大海中,为教师照亮前行的方向,让教师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在从学习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道路上,找到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方法依据。在 “知” 与 “行” 的良性互动中,我们牢固树立了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 的职业思维理念。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美好过程,而科研则是守护花朵绽放的智慧。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与教师生命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育科研助力教师成长,教师的成长又推动着教育科研不断深入。
展望未来,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教育使命。我们将以更加严谨的研究态度、更加开放的学习心态、更加踏实的实践行动,投身到教育科研中。我们期待让课题研究成为推动课堂变革的有力杠杆,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坚实阶梯。同时,我们也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教育科研对自身生命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科研的广阔天地里,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教育时代,教育科研是教师群体适应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让我们们携手共进,在教育科研的沃土上,播撒更多带着泥土芬芳的希望,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生命都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描绘出更加美好的蓝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