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师生命发展  -  详细信息

重拾生命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31     访问次数:14     信息来源:     作者: 吴芳     【字体:  

  •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是我20241月在董宇辉的直播间偶然发现的。他当时对这本书的推荐,至今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这不仅是一部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更藏着对人性、生命与自然最深刻的叩问,字里行间满是能安抚心灵的力量。也正是这份推荐里的真诚,让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回了它,没想到一翻开就再也放不下,连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

    1.jpg

    说真的,在近几年读过的书里,它是少数能让我反复回味的佳作。所以今天,我特别想把这份触动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人能读到它。

    一、作品介绍

    这部作品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徐徐展开,她用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串联起家族五代人的命运长卷。从清晨的新生到正午的繁盛,从黄昏的衰老到半个月亮下的沉寂,时间跨度近百年,勾勒出鄂温克族波澜壮阔又充满沧桑的历史变迁。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上,鄂温克族人用独特的生存智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诗篇。

    它不仅是一部民族史诗,更是一面映照人性、自然与生命的镜子,在时代的褶皱中,为我们提供了疗愈心灵的良方。

    二、自然:在天地间读懂生命的真谛

    翻开书页,我们仿佛置身于大兴安岭的莽莽林海。鄂温克族人逐驯鹿而居,饮山泉、栖帐篷,他们的生活与自然血脉相连。作者笔下的驯鹿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会呼吸的森林精灵”;河流、山川、星辰都拥有灵性与情感。当妮浩为了拯救族人一次次牺牲自己的孩子,当老萨满在风雪中用生命为族人祈福,这些看似悲壮的抉择,实则是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诠释——在自然面前,个体生命或许渺小,但正是这种敬畏与奉献,构建起生命与自然的永恒契约。

    然而,当现代文明的足迹踏入这片土地,森林砍伐让驯鹿的栖息地日渐萎缩,工业废水污染了清澈的山泉,轰鸣的机械惊扰了星辰下的宁静。曾经与自然对话的帐篷,如今被钢筋水泥的建筑取代;曾经温顺的驯鹿,因生态破坏而徘徊在饥饿与恐惧边缘。生态的失衡打破了古老的契约,当树木倒下的声响盖过萨满的吟唱,当河流不再倒映星辰的光辉,我们不得不思考:当自然失去灵性,人类又该何处安放自己的生命?

    鄂温克族人用世代传承的生存智慧告诉我们:自然从不是被征服的对象,而是孕育生命的母体。现代社会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本质上是对生命本源的背叛——当驯鹿失去森林,当山泉不再甘甜,人类也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或许我们该像书中的老萨满那样,以谦卑之心守护每一片土地,因为对自然的敬畏,从来不是束缚,而是让生命永续的密码。唯有让“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融入血脉,才能让那份被现代文明冲淡的生命契约,重新在天地间书写出敬畏与共生的真谛。所以,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对物质的无限占有,而在于学会与万物和谐共处,从自然的馈赠中感知生命的丰沛。

    三、人性:在爱与痛中淬炼的微光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布满伤痕:战争的硝烟、疾病的侵袭、现代文明的冲击……但在命运的重击下,人性的光芒却愈发璀璨。书中没有完美的英雄,只有一群在苦难中挣扎却始终心怀善意的普通人。我想特别分享两个让我泪流满面的片段:

    1. 妮浩萨满的“以命易命”

    妮浩救助相邻营地何宝林生病的儿子,她披上神衣跳神,通过与神灵沟通来为孩子治病。在她全力施救时,她的儿子果格力却在树上伸手捉乌鸦时不幸坠亡。当妮浩归来,看到的是果格力血肉模糊的尸体。妮浩每次披上神衣,都如同踏上命运的祭坛。当她为素不相识的族人跳神时,都是对母性本能与神性责任的残酷撕扯。但她依然选择用亲骨肉的生命换取他人的生机——这种超越血缘的牺牲,不是盲目的自我毁灭,而是将“善”刻进灵魂的信仰。真正的人性之光,往往在撕裂中迸发最炽热的温度。

    2. 马粪包的自我救赎

    这个被酒精和罪孽吞噬的男人,曾在失手杀死幼子后沦为族人的“禁忌”。但迟子建没有将他钉在道德的十字架上——自宫赎罪的惨烈,与葬礼上削制桦树皮时颤抖的双手形成震撼对比。“眼里的光比篝火还亮”,这束光里有忏悔的灼痛,更有自我救赎的决绝。他的故事撕碎了“非黑即白”的人性评判:善恶从不是静止的标签,而是在痛苦中不断淬炼、挣扎向阳的动态过程。

    在当下这个充满焦虑与疏离的时代,书中人物的选择尤为珍贵。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躲避苦难,而在于面对苦难时依然选择爱与坚守。就像鄂温克族的篝火,即便在最寒冷的冬夜,也能照亮彼此的脸庞。

    2.jpg

    四、生命:在无常中坚守的希望

    《额尔古纳河右岸》最震撼人心的,是对死亡的铺陈。拉吉达在暴雪中冻成冰雕,维克特的子弹穿过弟弟的胸膛,依莲娜在都市与山林间反复挣扎后投河……这些死亡并非偶然,而是自然法则与文明挤压的双重奏。但迟子建并未沉溺于悲情,而是用近乎冷酷的笔调,揭示了弱小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

    当瘟疫席卷营地时,妮浩跪在雪地里,用桦树皮包起死者的骨灰,埋在向阳的坡上。她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当伐木队砍倒最后一棵神树时,老酋长之妻点燃了从未熄灭的篝火,火焰照亮了她沟壑纵横的脸——那上面写满了接受与和解。

    鄂温克族人相信“每个人都是天上的一颗星”,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回归自然的另一种开始。这种豁达的生死观,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与其恐惧失去,不如珍惜拥有的每一刻。

    五、疗愈:在文字中重拾生命的温度

    合上书页,额尔古纳河的波涛仍在耳畔回响。迟子建的文字如同一把“灵魂的铁锹”,掘开被异化的心灵土壤。它教会我们三件事:

    1. 珍惜眼前人

    当外孙女依莲娜在都市画廊举办展览时,她突然撕碎所有作品,奔回山林。因为那些“用驯鹿血调制的颜料”,远不如篝火旁母亲额前的白发鲜活。这让我想起现代人被屏幕切割的日常:我们忙着用滤镜修饰“诗和远方”,却常常忽略厨房飘出的饭香、父母鬓角的霜雪。鄂温克族人围坐篝火分享食物的仪式告诉我们:疗愈的第一步,是让“在场”打败“在线”——用手心的温度融化虚拟世界的冰墙,把“爱”从朋友圈的点赞里,重新种回真实的目光交汇中。

    2. 做好眼前事

    鄂温克族人用一生的时间,守护驯鹿、传承歌谣、雕刻桦树皮。当我们被“成功学”煽动着追逐宏大叙事,他们却在打磨一块桦树皮容器的纹理中,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诠释。就像老酋长雕刻时指尖的薄茧,每一道划痕都在诉说:真正的坚守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把“喂饱驯鹿”“唱完一首歌”“缝补好皮靴”这些小事,做成对抗虚无的史诗。这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朴素智慧,让现代社会的焦虑在“做好眼前事”的踏实中逐渐消解。

    3. 照顾好当下的心情

    当妮浩在跳神与母性间挣扎时,她始终用歌声安抚族人,用舞蹈驱散恐惧。这让我懂得:情绪不是对世界的反应,而是自己构建的世界。妮浩在跳神与母性的撕裂中,始终用歌声构建着族人的精神避难所——这揭示了一个被忽略的真相:情绪不是外界投下的阴影,而是我们主动编织的心灵图景。就像鄂温克人在暴风雪中点燃篝火,不是等待阳光驱散寒冷,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温暖。现代人习惯将情绪归咎于“内卷”“焦虑”等外部标签,却忘了妮浩的舞蹈早已给出答案:当我们像雕刻桦树皮般细心打磨当下的心情,用一首民谣、一次深呼吸、一杯热茶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灵篝火”,就能在无常世界中搭建起不被风雨摧毁的情绪庇护所。

    3.jpg

    六、结语:在河流的褶皱里,寻找答案

    《额尔古纳河右岸》如同一叶漂流在时光长河中的桦皮舟,载着鄂温克族人的百年记忆,在工业文明的惊涛骇浪里叩问着生命的本质。当迟子建用细腻的笔触掀开历史的褶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兴衰沉浮,更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关于“失去与守护”的永恒命题——那些被钢筋水泥覆盖的星空、被数据洪流冲刷的温情,或许都能在河流的褶皱里,找到重新生长的答案。

    亲爱的朋友,愿我们都能在河流的褶皱里读懂迟子建的深意——不必回归山林,只需在日常中保持鄂温克族人般的敏锐与柔软,便能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楞柱顶星空”,让生命在爱与坚守中,始终保持着河水流淌般的鲜活与力量。


分享到: